雀斑吊
/
斑头刺尾鱼
Acanthurus maculiceps
生物学分类
Biota / 生物区
Neomura / 新壁总域
Eukaryota / 真核域
Animalia / 动物界
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
Deuterostomia / 后口动物总门
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
Vertebrata / 脊椎动物亚门
Gnathostomata / 有颔下门
Actinopteri / 辐鳍鱼纲
Neopterygii / 新鳍亚纲
Teleostei / 真骨下纲
Osteoglossocephalai / 骨舌鱼高群
Clupeocephala / 鲱头鱼总群
Euteleosteomorpha / 正真骨鱼群
Neoteleostei / 新真骨鱼亚群
Eurypterygia / 宽鳍下群
Ctenosquamata / 栉鳞派
Acanthomorphata / 棘鳍亚派
Acanthopterygii / 棘鳍类
Percomorphaceae / 鲈形亚类
Eupercaria / 真鲈形总目
Acanthuriformes / 刺尾鱼目
Acanthuroidei / 刺尾鱼亚目
Acanthuridae / 刺尾鱼科
Acanthurinae / 刺尾鱼亚科
Acanthurini / 刺尾鱼族
Acanthurus / 刺尾鱼属
Acanthurus maculiceps / 斑头刺尾鱼
中文
学名
精简
详细
…
>
刺尾鱼目
>
刺尾鱼科
>
刺尾鱼属
>
斑头刺尾鱼
特性标签
咸水环境
有市售
素食
除藻
珊瑚安全
无脊椎动物安全
中国有分布
成体雌雄异体,形态相似
aaa
简介
Acanthurus maculiceps/斑头刺尾鱼
台译头斑刺尾鲷,在国内市场通常被叫作雀斑吊,常见的名称还有斑面食苔吊、花面波纹吊。
暂未整理资料。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
Acanthurus/刺尾鱼属
鱼类的简略描述。
Acanthuridae/刺尾鱼科(吊类)
的模式属,以藻为食,尾刺尖锐且可活动,尾刺沟显著。
以下摘录自《台湾鱼类资料库》:
形态特征:体呈椭圆形而侧扁。头小,头背部轮廓不特别凸出。口小,端位,上下颌各具一列扁平齿,齿固定不可动,齿缘具缺刻。背鳍及臀鳍硬棘尖锐,分别具XI棘及III棘,各鳍条皆不延长;胸鳍近三角形;尾鳍弯月形,随着成长,上下叶逐渐延长。体橄榄绿至暗褐色,具许多蓝灰色不规则的波状纵线,头部及颈部则散布许多暗橙色班点;胸鳍上方具一椭圆形黑斑。背鳍及臀鳍褐色,基底及鳍缘具蓝带;尾鳍黑褐色,基部有一白带,具蓝色缘;胸鳍暗色,末端黄色;尾柄棘沟缘为蓝黑色,而尾棘则为淡色。 栖息生态:主要栖息于清澈而面海的泻湖及礁区,栖息深度一般在15公尺以下,幼鱼则活动于水表层至水深3公尺处。以藻类为食。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马尔地夫、安达曼海、圣诞岛至菲律宾及莱恩岛,北至至日本的琉球群岛,南至萨摩亚。台湾南部、北部、东部及离岛之绿岛、兰屿等海域有产。 渔业利用:一般以流刺网、延绳钓或潜水镖鱼法等捕获。观赏及食用兼具。剥皮后,煮姜丝汤,肉质鲜美。尾柄上骨质盾板非常锐利,易伤人,处理时需小心。
幼鱼
有条纹和斑点
亚成(1)
条纹变细
亚成(2)
尾部变暗
成鱼
面部底色变深,斑点明显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