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
简介  Amphiprion polymnus/鞍斑双锯鱼在国内市场通常被叫作黑豹小丑,常见的名称还有鞍背小丑。
  暂未整理资料。
  
  以下为Amphiprion/双锯鱼属(小丑鱼)鱼类的简略描述。
  鳃盖诸骨皆有锯齿,可与约十种海葵共生。有大量人工培育品种。
  以下摘录自《台湾鱼类资料库》:
  形态特征:体呈椭圆形而侧扁,标准体长为体高之 1.7-2.0倍。吻短而钝。眼中大,上侧位。口小,上颌骨末端不及眼前缘;齿单列,圆锥状。眶下骨及眶前骨具放射性锯齿;各鳃盖骨后缘皆具锯齿。体被细鳞;侧线之有孔鳞片 34-35个。背鳍单一,软条部不延长而略呈圆形,硬棘X-XI,软条 12-16;臀鳍硬棘II-III,软条12-16;胸鳍鳍条18-19;雄、雌鱼尾鳍皆呈截形或圆形。体由黄褐色至黑色,各鳍暗褐色;胸鳍黄色或淡色;尾鳍上下叶缘具白宽带环绕。眼后具一宽垂直白色;背鳍软条部延伸至肛门另具一白色斜宽带,此带随着成长而逐渐退缩呈鞍状斑。
  栖息生态:主要栖息于底质为沙地之泻湖及含沙地之礁区,栖息深度可达约30公尺。主要和生长在沙地的海葵行共生之行为,喜欢共生的海葵有Heteractis crispa/卷曲异海葵(紫点公主海葵)及等,体表之黏液可保护自己不被海葵伤害。行一夫一妻制。杂食性,以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
  地理分布:分布于西太平洋区,由印尼、马来西亚至所罗门群岛,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台湾南部有发现,但罕见。
  渔业利用:本身体色艳丽以及与海葵共生之习性,使其成为受欢迎之水族观赏鱼。目前已能人工繁殖。  
背部白斑视个体与地域呈不同程度的鞍状,故又名鞍背小丑
体色存在地域差异,从橙色至深褐色有所不同
中部白斑延至腹部的一般称作黑豹小丑,部分个体尾柄处有白色易淆物种
鞍斑双锯鱼 - 黑豹小丑
  Amphiprion polymnus尾鳍具有白色的边缘,身体中部的白斑,视个体与地域呈不同程度的鞍状,尾柄的白色色块部分个体有部分没有。
双带双锯鱼 - 金尾黑豹小丑
  Amphiprion sebae身体中部的白色条纹较宽,且延伸至腹部,尾鳍呈黄色,中间的白条在背鳍处有水平方向的延伸。
眼斑双锯鱼
公子小丑(澳洲黑公子小丑)
  Amphiprion ocellaris var.black为澳洲海域的特殊变种,幼鱼体色为橙白相间,而后体色逐渐变黑,至成体时则变为黑白相间。前中后共三段白斑,中部白斑略呈钝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