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七星狐/
鳍斑普提鱼Bodianus diana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Animalia / 动物界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Deuterostomia / 后口动物总门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Vertebrata / 脊椎动物亚门Gnathostomata / 有颔下门Actinopteri / 辐鳍鱼纲Neopterygii / 新鳍亚纲Teleostei / 真骨下纲Osteoglossocephalai / 骨舌鱼高群Clupeocephala / 鲱头鱼总群Euteleosteomorpha / 正真骨鱼群Neoteleostei / 新真骨鱼亚群Eurypterygia / 宽鳍下群Ctenosquamata / 栉鳞派Acanthomorphata / 棘鳍亚派Acanthopterygii / 棘鳍类Percomorphaceae / 鲈形亚类Eupercaria / 真鲈形总目Labriformes / 隆头鱼目Labridae / 隆头鱼科Hypsigenyinae / 高颌隆头鱼亚科Bodianus / 普提鱼属Paralepidaplois / 普提鱼拟鳞船亚属Bodianus diana / 鳍斑普提鱼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隆头鱼目>隆头鱼科>普提鱼属>鳍斑普提鱼
特性标签
咸水环境
清洁鱼
幼体成体体色不同
无脊椎动物有风险
具食用价值
aaa
简介
  Bodianus diana/鳍斑普提鱼台译对斑狐鲷,在国内市场通常被叫作印度洋七星狐,常见的名称还有黄点龙、戴安娜狐。   其拉丁种名原意取自狩猎女神戴安娜,中文学名却因为太平洋的姐妹种Bodianus dictynna/网纹斑普提鱼(太平洋七星狐)而起名“鳍斑”,后者于2006年被鉴定为独立物种。主要分布于印度洋,成体胸鳍、臀鳍几乎没有黑斑。   详细资料待补充。
催更
排行榜
  以下摘自《ALA》,由ClaudeAI翻译:   印度洋七星狐是隆头鱼科一种隆头鱼。主要分布于印度洋,从非洲沿岸到尼科巴群岛科科斯-基林群岛。有关其在西太平洋出现的报道是错误的。该物种生活在礁外侧,栖息水深6至50米(20至164英尺)(但很少超过25米(82英尺))。体长可达16.9厘米(6.7英尺)。这种鱼对当地商业渔业价值较小,也出现在水族贸易中。   生境信息:黛安娜隆头鱼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包括红海和从东非马绍尔群岛。幼鱼被观察到生活在菌珊瑚Heliofungia actiniformis/辐石芝珊瑚的触手之间。   食性:黛安娜隆头鱼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如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幼鱼已知会为其他鱼类清理体外寄生虫。   利用:该物种被捕捉用于水族贸易。
印度洋七星狐 Bodianus diana 鳍斑普提鱼 幼鱼(1) 幼鱼(1)
印度洋七星狐 Bodianus diana 鳍斑普提鱼 幼鱼(2) 幼鱼(2)
印度洋七星狐 Bodianus diana 鳍斑普提鱼 幼鱼(3) 幼鱼(3)
印度洋七星狐 Bodianus diana 鳍斑普提鱼 亚成 亚成
印度洋七星狐 Bodianus diana 鳍斑普提鱼 成鱼(1) 成鱼(1)
印度洋七星狐 Bodianus diana 鳍斑普提鱼 成鱼(2) 成鱼(2)
易淆物种
网纹斑普提鱼
太平洋七星狐(幼体) Bodianus dictynna(J)
网纹斑普提鱼 太平洋七星狐(幼体)
  Bodianus dictynna(J)2006年从B. diana/鳍斑普提鱼区分出来独立成种。分布于西太平洋海域,白斑较大,身体上部的白点较少。
鳍斑普提鱼
印度洋七星狐(幼体) Bodianus diana(J)
鳍斑普提鱼 印度洋七星狐(幼体)
  Bodianus diana(J)分布于印度洋海域和太平洋部分区域。白斑较小较细密。
网纹斑普提鱼
太平洋七星狐(成体) Bodianus dictynna(A)
网纹斑普提鱼 太平洋七星狐(成体)
  Bodianus dictynna(A)2006年从B. diana/鳍斑普提鱼区分出来独立成种。分布于西太平洋海域,成体胸鳍腹鳍有黑斑。
鳍斑普提鱼
印度洋七星狐(成体) Bodianus diana(A)
鳍斑普提鱼 印度洋七星狐(成体)
  Bodianus diana(A)分布于印度洋海域和太平洋部分区域。成体胸鳍基部的黑点大多消失,腹鳍胸鳍通常不具备黑斑。中文学名推测来源于太平洋姐妹种B. dictynna/网纹斑普提鱼,后者于2006年独立。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