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线雀
/
勃氏金翅雀鲷
Chrysiptera brownriggii
生物学分类
Biota / 生物区
Neomura / 新壁总域
Eukaryota / 真核域
Animalia / 动物界
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
Deuterostomia / 后口动物总门
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
Vertebrata / 脊椎动物亚门
Gnathostomata / 有颔下门
Actinopteri / 辐鳍鱼纲
Neopterygii / 新鳍亚纲
Teleostei / 真骨下纲
Osteoglossocephalai / 骨舌鱼高群
Clupeocephala / 鲱头鱼总群
Euteleosteomorpha / 正真骨鱼群
Neoteleostei / 新真骨鱼亚群
Eurypterygia / 宽鳍下群
Ctenosquamata / 栉鳞派
Acanthomorphata / 棘鳍亚派
Acanthopterygii / 棘鳍类
Percomorphaceae / 鲈形亚类
Eupercaria / 真鲈形总目
Perciformes / 鲈形目
Percoidei / 鲈亚目
Pomacentridae / 雀鲷科
Pomacentrinae / 雀鲷亚科
Chrysiptera / 金翅雀鲷属
Chrysiptera brownriggii / 勃氏金翅雀鲷
中文
学名
精简
详细
…
>
鲈形目
>
雀鲷科
>
金翅雀鲷属
>
勃氏金翅雀鲷
特性标签
aaa
简介
Chrysiptera brownriggii/勃氏金翅雀鲷
台译勃氏刻齿雀鲷,在国内市场通常被叫作蓝线雀,常见的名称还有白带金翅雀鲷、双斑金翅雀鲷、马代蓝背魔。 幼鱼与成鱼体色不同,成体有两个基本色型,早期一度认为是三种物种。成鱼色型I为灰黑色并常带两个浅色色带,旧称白带金翅雀鲷;色型II为蓝背双班色型,旧称双斑刻齿雀鲷。
详细资料待补充。
催更
排行榜
以下摘录自《台湾鱼类资料库》:
形态特征:体呈椭圆形而侧扁,标准体长为体高之2.3-2.5倍。眼中大,上侧位。口小,上颌骨末端仅及眼前缘。眶下骨裸出;前鳃盖骨后缘平滑。颊部有鳞3列。体被栉鳞;侧线之有孔鳞片18-19个。鳃耙数19-21。背鳍单一,软条部不延长而呈角形,硬棘XIII,软条12-15;臀鳍硬棘II,软条12-13;胸鳍鳍条17-19;尾鳍叉形,上下叶末端呈角形。幼鱼体呈黄褐色,眼后上方延伸至尾柄背面具一条蓝色带,背鳍硬棘部后半部上具一眼斑,随着成长而减小,成鱼则完全消失;成鱼体呈暗褐色,鳃盖后方具一黄色横带,体侧中央及尾柄上各具一条白色横带。以前所记载之双白带刻齿雀鲷(Chrysiptera leucopoma
)为本种之同种异名。 栖息生态:主要栖息于碎石底的汹涌峡道、裸露礁石平台的最外侧及海底上侧之台地,栖息深度在12公尺内。 具有领域性,但是通常成群生活, 而且都逗留在庇护所附近。 主要以底部的藻类与小型甲壳动物为食。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西起东非,东至马贵斯群岛与社会群岛,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台湾各沿岸礁区可见。 渔业利用:本身体色艳丽使其成为受欢迎之水族观赏鱼。
仔稚鱼
整体为黄色背部为橙红色,背部有一蓝带,其后部有一黑斑
幼鱼
蓝色色带变得十分明显,中国南海也有大量分布
亚成(1)
色型I:灰黑浅双带色型亚成
亚成(2)
色型II:蓝背双班色型亚成
成鱼(1)
色型I:灰黑浅双带色型成鱼
成鱼(2)
色型II:蓝背双班色型成鱼
易淆物种
勃氏金翅雀鲷 蓝线雀(亚成2)
Chrysiptera brownriggii(SA2)
背上的蓝色色带相对较宽,后部的黑点接近尾柄基部。
无斑金翅雀鲷 单点雀(幼体1)
Chrysiptera unimaculata(J1)
背上的蓝色色带相对较崽,后部的黑点位于背鳍后缘几基部。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