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胡荽
Hydrocotyle sibthorpioides
生物学分类
Biota / 生物区
Neomura / 新壁总域
Eukaryota / 真核域
Plantae / 植物界
Viridiplantae / 绿色植物亚界
Streptophyta / 链型植物下界
Tracheophyta / 维管植物门
Spermatophytina / 种子植物亚门
Magnoliopsida / 双子叶植物纲
Asteranae / 菊总目
Apiales / 伞形目
Araliaceae / 五加科
Hydrocotyloideae / 天胡荽亚科
Hydrocotyle / 天胡荽属
Hydrocotyle sibthorpioides / 天胡荽
中文
学名
精简
详细
…
>
伞形目
>
五加科
>
天胡荽属
>
天胡荽
特性标签
中国有分布
aaa
简介
资料待整理。
催更
排行榜
以下摘自《ALA》,由ClaudeAI翻译:
Hydrocotyle sibthorpioides/天胡荽
是一种小型开花植物,原产于
东南亚
。它也被称为草坪天胡荽。它是双子叶植物,以前被归类在伞形科,但最近研究表明它属于五加科。在适宜条件下生长茂盛。
天胡荽
起源于
东南亚
,但正在缓慢地向
美国
及世界其他地区扩散。它可以在多种栖息地生长。在
亚洲
被用作药用,在水族贸易中也很常见。
描述:叶片宽度在0.5至2厘米之间。植物生长速度适中,产生小花。花呈淡黄色带有淡紫色。花簇简单,顶部扁平或圆形。每朵花基部有不显眼的总苞片和不明显的萼片。叶片简单,基部有小叶状突起,肾形至圆形。叶缘呈波状。叶片宽大且互生。盾状叶常被描述为卵形;所有叶片无毛,边缘常有五至七个浅裂。果实扁平,植物成熟时裂为两半。果实裂开后,每边各有一粒种子。果实椭圆形至圆形,有细棱,无油管(维管),这是伞形科植物果实的特征。
分类信息:
天胡荽
传统上被归类在伞形科,但最近的研究将其归入五加科。分子系统发育显示
天胡荽
与
Hydrocotyle americana
、
Hydrocotyle bonariensis
、
Hydrocotyle bowlesioides
、
Hydrocotyle hirsute
和
Hydrocotyle umbellata
等物种关系密切。
分布状况:
天胡荽
在
东南亚
最为常见。虽然原产于
亚洲
,但在
美国
某些地区作为引入物种繁盛,特别是在
美国东部
和
加利福尼亚
的一些地区。最近在
澳大利亚东南部
也有报道,在
布里斯班
和
悉尼
有分布,原产于
西澳大利亚
。该物种能在各种栖息地生长,从干燥地区到偶尔被淹没的地方。它也可以在人行道缝隙中生长,并且越来越多地作为草坪杂草出现。
文化:为了使植物充分生长,它必须有充足的阳光。可以耐受10至30°C的温度,但在20至28°C之间生长最佳。它适合的土壤pH值为5至7。该植物主要通过插条繁殖。
保护状态:
天胡荽
的保护状况为无危;它继续在
美国
和
澳大利亚
等世界其他地区生长和扩散。
化学成分:植物化学研究已识别和分离出50种植物成分,其中积雪草苷和madecasoside是主要成分。分离出的植物成分包括樟烯、染料木黄酮、hydrocosisaponin A-F、hydrocotyloside I-VII、异鼠李素、芝麻素、桂樟醇、植醇、槲皮素、槲皮苷、槲皮素3-(6-咖啡酰半乳糖苷)、谷甾醇、谷甾醇异构体、反式-β-法尼烯、udosaponin B、α-蒎烯、β-石竹烯和β-蒎烯。通过HPLC分析鉴定的其他化合物包括2-乙基吖啶、2-甲基-3-O-甲苯基-6-羟基-4(3H)-喹唑啉酮、3-(4-(羟甲基)苯基)-2-乙基喹唑啉-4(3H)-酮、秋水仙碱、9,10,10-三甲基-9,10-二氢蒽、迷迭香酸、绿原酸、儿茶素、表儿茶素、槲皮素、红车轴草素A、芸香苷、没食子酸、阿魏酸、咖啡酸、抗坏血酸和α-生育酚。
传统药用:世界上许多部落使用
天胡荽
来治疗发烧、水肿、痢疾、风湿痛、百日咳、黄疸、喉咙不适、银屑病、带状疱疹感染、乙型肝炎感染、止痛、痛经和疖肿。在
阿萨姆
,它也被用作肝脏保护剂、脑部滋补剂和解毒剂。
孟加拉
村民用整株植物治疗骨折。研究发现该植物提取物在大鼠体内剂量达2000mg/kg时无毒性。
毒性:
天胡荽
的植物成分显示出广泛的治疗用途,但药理学使用只有在具有令人满意的安全性时才是合理的。没有迹象表明该植物或其提取物曾在临床试验中进行过测试。按照OECD 425标准,Hazarika等人(2019)使用白化鼠对
天胡荽
的几种提取物进行了临床前急性毒性研究,发现LD50大于2000mg/kg体重。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