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褐新糠虾
Neomysis awatschensis
生物学分类
Biota / 生物区
Neomura / 新壁总域
Eukaryota / 真核域
Animalia / 动物界
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
Ecdysozoa / 蜕皮动物总门
Arthropoda / 节肢动物门
Crustacea / 甲壳亚门
Malacostraca / 软甲纲
Eumalacostraca / 真软甲亚纲
Peracarida / 囊虾总目
Mysida / 糠虾目
Mysidae / 糠虾科
Mysinae / 糠虾亚科
Neomysini / 新糠虾族
Neomysis / 新糠虾属
Neomysis awatschensis / 黑褐新糠虾
中文
学名
精简
详细
…
>
糠虾目
>
糠虾科
>
新糠虾属
>
黑褐新糠虾
特性标签
咸水环境
可人工繁殖
中国有分布
aaa
简介
资料待整理。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
Mysida/糠虾目
动物类的简略描述。 淡水种极少,绝大多数分布于海洋,是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者。
以下摘录自《中国动物志》:
形态描述:体长6.0mm。 图78 黑褐新糠虾 Neomysis awastschensis (Brandt,1851) 1.雄性头部背面;2.雌性头部背面;3.第2触角;4.上唇;5.第3胸肢内肢;6.第8胸肢内肢;7.雄性第4腹肢;8.尾肢;9.尾肢内肢。 体较粗壮,表面光滑,具显著的棕褐色色素细胞,体呈褐色。 头胸甲前缘为三角形的额板,末端钝尖,伸至第1触角柄第1节基部附近,侧缘稍覆盖眼柄的基部。头胸甲前侧角尖。 眼大,粗短,长约为宽的 ,角膜肾形,约占全眼长的1/2,稍宽于柄部,眼柄的背面具褐色斑。 第1触角柄粗短,第1节稍长或略短于第3节,第2节略呈三角形,外缘极短,末缘斜向内前方,内缘长,其长约为第3节的1/2。雄性第1触角柄第3节的末端雄性突起很长,长指状,末端稍尖,显著长于第3节。第2触角鳞片长约为宽的7—8倍,柄较短,一般不超过鳞片的中部。上唇长大于宽,前缘具突出的中央刺。 第3—8胸肢内肢掌节由3—5小节构成。雄性第4腹肢末端伸至尾节中部附近,外肢基节约为末节的 ,内肢长的3倍,末端带小刺的刚毛稍短或略等于末节长度。 尾节宽短,略呈三角形,长约为基部宽的 倍,末端甚宽,端宽约为基部宽的1/5。侧缘全部具刺,约16—22个,排列均匀,末部刺较基部刺稍大;末缘平截,具2对端刺,中央1对较小,外侧1对显著粗大。 尾肢内肢稍超过尾节末部长刺,内缘腹面从平衡囊到中部后方约具16—36个尖刺,基部刺较小,向后方逐渐增大。 尾肢外肢很长,约为内肢长的 我们的标本与Ii(1964)的描述的区别是:我们的标本额板稍钝;胸肢内肢掌节的数目也较少;雄性第4腹肢外肢末节的长度稍长或略等于末端带小刺的刚毛;尾节长约为基部宽的 ;尾肢内肢内缘在平衡囊附近的刺数也较少,一般14—21个左右。 标本采集地 雌雄两性标本共18735个,辽宁:大东沟,庄河,皮口,大连(车家村),菊花岛;河北:塘沽(三块板),黄骅(南大港);山东:烟台(西沙旺),威海(羊亭),荣城(朝阳港、宋埠咀),乳山(秦家庄),海阳(南庄),即墨(北芦),青岛(阴岛、红石石崖、女姑口、沧口、沙子口),胶南(薛家岛、黄岛、肖家贡、王家滩、小场),日照(石臼所、涛雒);江苏:赣榆(下口),连云港(墟沟、小板桥、大板桥)。采集时间自1952年8月3日至1985年9月23日。21♂♂,42♀♀,东海:53-033,1953年4月20日采自浙江舟山六横岛;530♂♂,282♀♀,130 幼,572-084b,1957年1月20日采自浙江朱家尖;1♂,862-1b,1986年3月9日采自宁波北仑港;100♂♂,45♀♀,65幼,57F-197,1957年7月30日采自福建高殿;大量雌雄标本采自南海北部广东陆丰、达濠和淡水沿岸,1975年9月采。常栖于半咸水及低盐水域,也出现于高盐池中,对温度和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强,既能在低温低盐水域,又可在高温高盐环境中生活,本种为广温广盐沿岸性种。
国外分布:白令海、前苏联(堪察加半岛)、日本。
国内分布:中国。本种在我国自渤海、黄海至南海广东沿岸水域都有分布。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