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蝶/
眼点副蝴蝶鱼Parachaetodon ocellatus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Animalia / 动物界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Deuterostomia / 后口动物总门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Vertebrata / 脊椎动物亚门Gnathostomata / 有颔下门Actinopteri / 辐鳍鱼纲Neopterygii / 新鳍亚纲Teleostei / 真骨下纲Osteoglossocephalai / 骨舌鱼高群Clupeocephala / 鲱头鱼总群Euteleosteomorpha / 正真骨鱼群Neoteleostei / 新真骨鱼亚群Eurypterygia / 宽鳍下群Ctenosquamata / 栉鳞派Acanthomorphata / 棘鳍亚派Acanthopterygii / 棘鳍类Percomorphaceae / 鲈形亚类Eupercaria / 真鲈形总目Chaetodontiformes / 蝴蝶鱼目Chaetodontidae / 蝴蝶鱼科Chaetodontinae / 蝴蝶鱼亚科Parachaetodon / 副蝴蝶鱼属Parachaetodon ocellatus / 眼点副蝴蝶鱼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蝴蝶鱼目>蝴蝶鱼科>副蝴蝶鱼属>眼点副蝴蝶鱼
特性标签
咸水环境
有市售
无脊椎动物安全
实验室可繁殖
中国有分布
aaa
简介
  Parachaetodon ocellatus/眼点副蝴蝶鱼在国内市场通常被叫作豆腐蝶,常见的名称还有新斑蝶、天使蝶。   暂未整理资料。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Chaetodontinae/蝴蝶鱼亚科鱼类的简略描述。   体型呈偏圆形侧扁,吻部中等长度,钝圆。食性多样,包含珊瑚、藻类、无脊椎动物等。   以下摘自《ALA》,由ClaudeAI翻译:   Parachaetodon/副蝴蝶鱼属是单型属蝶鱼,唯一的物种是六棘蝶鱼(豆腐蝶),也被称为斑眼蝶鱼或眼点蝶鱼。该物种分布于印度洋东部和太平洋西部的热带礁区。   描述:豆腐蝶具有较大的黄色三角形背鳍。体色为白色,有五条褐色或橙色带。第一条带穿过眼部,呈橙色并有黑色边缘。从背鳍中部下方开始的条带在鳍基部附近有一个深色斑块。尾柄上有另一个椭圆形黑斑,前缘呈银色。背鳍和臀鳍边缘有一条较浅的条带。背鳍有6-7根棘和28-30根软条,臀鳍有3根棘和18-20根软条。该物种最大总长可达18厘米(7.1英寸)。   分布状况:豆腐蝶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地区,从印度东部和斯里兰卡向东经过东南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延伸至太平洋直到斐济。北至日本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南至澳洲。在澳洲,其分布范围从西澳大利亚的豪特曼-阿布罗霍斯群岛开始,幼鱼曾在南至珀斯的地区被记录,然后向北绕过澳洲的热带海岸,在东海岸南至悉尼   栖息地与生物学:豆腐蝶生活在沿海和内部礁区,通常成对或小群出现在沙质或淤泥底质的开阔区域,这些区域通常散布着海绵斑块。幼鱼偶尔在海湾或潟湖等避风区域的海草中被发现。其食物包括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可能还包括一些海绵。这是一种卵生物种,繁殖时成对产卵。   系统学:豆腐蝶最初由法国解剖学家Georges Cuvier (1768-1832)于1831年正式描述为Platax ocellatus。荷兰鱼类学家Pieter Bleeker在1850年从爪哇描述了一个新的蝶鱼种Chaetodon oligacanthus。1874年,Bleeker将Chaetodon ocellatus/鳍斑蝴蝶鱼(鳍斑蝶)归入新属副蝴蝶鱼属。后来的研究者认为这与Cuvier的Platax ocellatus关系密切或同义。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