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叶狸藻Utricularia gibba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Plantae / 植物界Viridiplantae / 绿色植物亚界Streptophyta / 链型植物下界Tracheophyta / 维管植物门Spermatophytina / 种子植物亚门Magnoliopsida / 双子叶植物纲Asteranae / 菊总目Lamiales / 唇形目Lentibulariaceae / 狸藻科Utricularia / 狸藻属Utricularia gibba / 丝叶狸藻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唇形目>狸藻科>狸藻属>丝叶狸藻
特性标签
中国有分布
aaa
简介
  Utricularia gibba/丝叶狸藻曾有异名Utricularia exoleta/少花狸藻。   暂未整理资料。
催更
排行榜
  以下摘自《ALA》,由ClaudeAI翻译:   丝叶狸藻,俗名驼背狸藻或漂浮狸藻,是一种小型、垫状生长的食虫性水生狸藻。除南极洲外,它分布于所有大陆。   丝叶狸藻虽然具有典型数量的基因,但其基因组对于植物来说异常小。其DNA测序显示只有3%的重复DNA序列。   描述:丝叶狸藻是属于Utricularia/狸藻属属(狸藻属)的一种食虫性水生植物。种加词gibba在拉丁语中意为"︁驼峰/hump"︁或"︁肿胀/swelling"︁,指的是花冠下唇基部的膨大。这是一种小型到中等大小的水生植物,可以固着在浅水底质上,也可以在水体中自由漂浮,但在浅水底质支撑下更容易开花。它形成交错的、分枝的、丝状匍匐茎构成的垫状体,每个匍匐茎长约20厘米(8英寸)或更长,粗0.2-1毫米。有时被描述为叶或叶状器官的结构(在简化的形态中很难区分),沿匍匐茎分布众多,长0.5-1.5厘米(0.2-0.6英寸),顶端有极短的二叉分枝,分枝数从一到八个不等,但通常不超过四个。捕虫囊生长在这些叶状结构末端分枝的位置。捕虫囊呈卵形,通过短柄附着在叶状结构上;每个捕虫囊长1-2.5毫米,顶部有两个主要的刚毛状分枝附属物,入口周围还有一些较小的附属物。这些附属物是触发捕虫囊的机关,当猎物触碰时会将其吸入囊中消化。   花序直立,通常伸出水面约20厘米(8英寸)高,但有时也可能浸没在水下产生闭花受精花。每个花序可以产生一到十二朵花,但通常每个花序有二到六朵花。单朵花呈黄色,常有红褐色脉纹,分为上下两唇:上唇近圆形,微弱分为三裂,下唇稍小,也呈圆形,中央有圆形的二裂突起。距呈狭圆锥形或圆柱形,向下弯曲于花下方,长度从略短于下唇到明显长于下唇不等。丝叶狸藻在条件适宜时全年开花。花(特别是花冠)在其广泛分布区内大小变化从0.8到1.5厘米(0.3到0.6英寸)不等。   丝叶狸藻的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 = 28。   分布状况:丝叶狸藻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范围,原产于美国东部加拿大东南部中美洲加勒比地区地中海西部南部非洲南印度。在夏威夷澳大利亚日本巴西新西兰新加坡塞尔维亚匈牙利英国被视为入侵物种。   它生长在池塘和湖泊中,或者沟渠、水池、泥炭沼泽、沼泽地和湿地的浅水中,这些水体可能是静止的或缓慢流动的。有时也可以在深水中生长,但除非花序得到活的或死亡植物的支撑而接近水面,否则不会开花。它生长的水体通常磷和氮的有效含量较低。   繁育:丝叶狸藻以其较易栽培而闻名,在栽培中常被描述为杂草。在1998年出版的<<The Savage Garden: Cultivating Carnivorous Plants>>一书中,Peter D'Amato建议可以通过让丝叶狸藻漂浮在小杯或碗中,或在浸水的泥炭中,甚至在其他植物的蓄水盘中来成功栽培。它也可以很容易地在水族箱中生长。   遗传效率:2013年,丝叶狸藻的基因组被测序。仅有82兆碱基的基因组对于多细胞植物来说异常小,丝叶狸藻与其他植物基因组的主要区别在于非编码DNA的显著减少。这一发现对非编码重复DNA(通俗称为垃圾DNA)对生命必要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丝叶狸藻和番茄大约在8700万年前从共同祖先分化。从那时起,这两种植物都经历了全基因组复制(WGD)事件,使植物的DNA含量翻倍。此后,它失去了大部分不需要的DNA,与番茄不同,现在其基因组长度只有番茄的十分之一。   与Arabidopsis相比,丝叶狸藻的内含子在每个基因中的数量较少,其启动子的保守顺式作用元件被压缩。大多数关键基因已恢复到单拷贝状态。然而,丝叶狸藻的线粒体和质体基因组相对于其他被子植物并未显示压缩。其核DNA的压缩被认为是通过众多的微缺失和一些大规模重组缺失实现的。丝叶狸藻核基因组中存在大量GC富集序列,被认为创造了有利于缺失的分子机制偏好,但这并不排除保留这些缺失的选择压力存在。   丝叶狸藻的捕虫囊形成受低磷而非低氮诱导,表明磷的可利用性在其环境中更为限制。此前也有人提出,由于环境诱变剂暴露增加导致突变率升高可能增加了对不需要DNA丢失的自然选择,但在丝叶狸藻Arabidopsis的相对突变多样性中未发现这方面的证据。   基因组复制事件和低磷环境可能协同作用:丝叶狸藻发生的三次全基因组复制使得贫磷环境的选择压力能够在不删除重要基因的情况下减少总DNA。   匍匐茎和捕虫囊捕食Scenedesmus藻类(绿色斑点)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