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鱼/
儒艮Dugong dugon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Animalia / 动物界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Deuterostomia / 后口动物总门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Vertebrata / 脊椎动物亚门Gnathostomata / 有颔下门Mammalia / 哺乳纲Theria / 兽亚纲Eutheria / 真兽下纲Afrotheria / 非洲兽总目Sirenia / 海牛目Dugongidae / 儒艮科Dugonginae / 儒艮亚科Dugong / 儒艮属Dugong dugon / 儒艮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海牛目>儒艮科>儒艮属>儒艮
特性标签
咸水环境
中国有分布
IUCN易危
简介
  Dugong dugon/儒艮在国内市场通常被叫作美人鱼。   暂未整理资料。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Mammalia/哺乳纲动物类的简略描述。   胎生恒温动物,用肺呼吸。能通过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哺乳。   以下摘录自《中国动物志》:   形态描述:形态 最大体长3.3 m,成体平均体长约2.7 m。体纺锤形,身体的后部侧扁。皮肤较光滑,有稀疏的短毛。头部较小,略呈圆形。上唇略呈马蹄形。嘴吻弯向腹面,其前端扁平,称为吻盘。通过吻盘的侧缘和后缘可以抓住植物送入口中。两个阀门状鼻孔靠近在一起,位于吻端背面,可以在潜水时露出水面呼吸。潜入水中时,鼻孔被活瓣关闭。眼小。无耳廓,耳孔很小。鳍肢短,约为成体体长的15%,梢端圆,无指甲。尾叶水平,略呈三角形,后缘中央有1个缺刻。1胸部每侧有1个乳房,乳头位于鳍肢后方的腋下。睾丸在腹腔内。雄性的生殖孔接近脐,雌性生殖孔位在远后方,很接近肛门。成体背面灰色,腹面稍浅。幼体呈淡奶油色。许多年老个体的皮肤有大面积无色素区域,并有许多疤痕。   头骨坚实。前颌骨显著扩大并急剧地下弯,下颌骨联合部相应地延长并急剧地下弯。上颌骨在前颌骨下方,较小。无鼻骨。一对额骨位于鼻腔后方。顶骨合并,无间顶骨。在头骨背面,含有鼻孔的腔向后伸展到眼眶前缘之后。雄性的前颌骨比雌性的厚实。幼体具2对很小的乳门齿,它们被吸收而不萌出。在雄性,恒齿中的后上门齿形成獠牙,乳门齿在獠牙萌出时消失。在雌性,小而被部分吸收的乳门齿可存留约30年。后上门齿(獠牙)在两性都发育形成,但只在雄性和少数老年雌性萌出。雄性的獠牙约在12~15龄时萌出,长可达15 cm。儒艮的2~3对乳门齿和1对乳犬齿都是痕迹状的,除獠牙外,只有臼齿是有功能的齿。前臼齿的乳齿在出生时萌出,但很快脱落,齿槽随后封闭。臼齿随年龄增长依次长出,最后在每侧上、下颌只有第二臼齿和第三臼齿(偶有第一臼齿),它们有齿髓腔,终生继续生长。   齿式:I 1/0,C 0/0,PM 0/0,M 2~3/2~3.   椎式:C7,T17~19,L4,S3,Ca28~29=59~62.。   鉴别特征:鉴别特征 嘴吻向下弯曲,其前端成为一个长有短密刚毛的吻盘。鼻孔位于吻端背面,具活瓣。尾叶水平位,其后缘中央有1个缺刻。桨状的鳍肢无指甲。   大小:齿式:I 1/0,C 0/0,PM 0/0,M 2~3/2~3.   椎式:C7,T17~19,L4,S3,Ca28~29=59~62.。   生物学:儒艮生活在沿岸海域。海上观察到的大多为1头或2头在一起的小   群。只在有些地点可看到数百头的大群。它们游泳速度缓慢。潜水时间为0.5~3.75min,记录到的最长潜水时间达8 min。根据牙齿的年龄鉴定,一头最老的雌性儒艮的最大年龄估计为73年(Marsh,2002)。儒艮雌性达性成熟的年龄在9龄或9龄以上,雄性在9~15龄达性成熟。雌性在10--17年时怀第一胎。在繁殖时期,一头雌性儒艮被几头雄性追逐,然后进行交配。妊娠期约13个月,每胎产1仔。新生的儒艮体长为1~1.5 m,重约20 kg。幼仔的哺乳期18个月左右。前后两次产仔的时间间隔约3~7   儒艮在浅海摄食热带和亚热带的海草,取食时把整株植物连根拔起。在儒艮采食后,会在成片的海草中留下蜿蜒的没有海草的沟。不能连根拔起时则吃其叶子,也选食某些海草的茎。它们也食藻类,但在海草丰富时,通常只吃很少的藻类。因此,儒艮的生存极大地依赖于沿岸的海草。在胰管内有吸虫类的拟兰卡吸虫Lankatrematoides gardneri,在肠内有兰卡吸虫Lankatrema sp.寄生。儒艮的分布区跨居37个以上的国家。在整个分布区内,它们都曾遭到人类的捕杀,它们的栖息地则因沿岸的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除在澳大利亚外,在大多数地区的儒艮数量已急剧下降,只剩下一些相互分隔的接近绝灭的种群。世界上现存的儒艮大部分在澳大利亚北部沿岸,根据航空调查估算,那里的儒艮约有85 000头。如今,大多数国家都对儒艮实行法律保护,只有澳大利亚北部岛屿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西部的土著仍允许捕猎儒艮。但即使是受到保护的地区,仍有一些儒艮死于盗猎以及渔具和防鲨网的误杀。在《2000 IUCN 受胁物种红色名录》中,儒艮被列为易危(VU)等级。   20世纪50~70年代,在广西、广东、海南沿岸都有搁浅的儒艮被发现,也有一些个体被捕获,至少有120头被捕杀(Reeves et al,1992)。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有些地区的海滩上有密集的海洋水产养殖设施。有些地区海草的生长受到成百上千条拖网船的影响,儒艮的栖息环境严重恶化,并有一些儒艮被猎捕或误捕死亡。2000年在北部湾和广东阳江县闸坡港附近海域进行了儒艮的调查,通过海上考察和问卷调查,证明北部湾的部分海域仍有儒艮存在,并在海南省东方市港门村观察到5头儒艮(周开亚等,2003)。但在雷州半岛以东的广东沿岸海域已有多年没有发现儒艮。   1996年在广西北海英罗和大风江口之间沿岸海域建立了广西国家级儒艮自然保护区。但2000年的调查表明,北部湾儒艮的数量比20世纪70年代已显著减少。北部湾中国海域儒艮的生存不仅受到直接或间接捕捉的威胁,还受到海草床被破坏的威胁。如果它们赖以生存的海草草地消失了,对儒艮本身的所有保护措施都不可能成功。   生境信息:儒艮生活在沿岸海域。海上观察到的大多为1头或2头在一起的小   群。只在有些地点可看到数百头的大群。它们游泳速度缓慢。潜水时间为0.5~3.75min,记录到的最长潜水时间达8 min。根据牙齿的年龄鉴定,一头最老的雌性儒艮的最大年龄估计为73年(Marsh,2002)。儒艮雌性达性成熟的年龄在9龄或9龄以上,雄性在9~15龄达性成熟。雌性在10--17年时怀第一胎。在繁殖时期,一头雌性儒艮被几头雄性追逐,然后进行交配。妊娠期约13个月,每胎产1仔。新生的儒艮体长为1~1.5 m,重约20 kg。幼仔的哺乳期18个月左右。前后两次产仔的时间间隔约3~7   儒艮在浅海摄食热带和亚热带的海草,取食时把整株植物连根拔起。在儒艮采食后,会在成片的海草中留下蜿蜒的没有海草的沟。不能连根拔起时则吃其叶子,也选食某些海草的茎。它们也食藻类,但在海草丰富时,通常只吃很少的藻类。因此,儒艮的生存极大地依赖于沿岸的海草。在胰管内有吸虫类的拟兰卡吸虫Lankatrematoides gardneri,在肠内有兰卡吸虫Lankatrema sp.寄生。儒艮的分布区跨居37个以上的国家。在整个分布区内,它们都曾遭到人类的捕杀,它们的栖息地则因沿岸的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除在澳大利亚外,在大多数地区的儒艮数量已急剧下降,只剩下一些相互分隔的接近绝灭的种群。世界上现存的儒艮大部分在澳大利亚北部沿岸,根据航空调查估算,那里的儒艮约有85 000头。如今,大多数国家都对儒艮实行法律保护,只有澳大利亚北部岛屿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西部的土著仍允许捕猎儒艮。但即使是受到保护的地区,仍有一些儒艮死于盗猎以及渔具和防鲨网的误杀。在《2000 IUCN 受胁物种红色名录》中,儒艮被列为易危(VU)等级。   20世纪50~70年代,在广西、广东、海南沿岸都有搁浅的儒艮被发现,也有一些个体被捕获,至少有120头被捕杀(Reeves et al,1992)。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有些地区的海滩上有密集的海洋水产养殖设施。有些地区海草的生长受到成百上千条拖网船的影响,儒艮的栖息环境严重恶化,并有一些儒艮被猎捕或误捕死亡。2000年在北部湾和广东阳江县闸坡港附近海域进行了儒艮的调查,通过海上考察和问卷调查,证明北部湾的部分海域仍有儒艮存在,并在海南省东方市港门村观察到5头儒艮(周开亚等,2003)。但在雷州半岛以东的广东沿岸海域已有多年没有发现儒艮。   1996年在广西北海英罗和大风江口之间沿岸海域建立了广西国家级儒艮自然保护区。但2000年的调查表明,北部湾儒艮的数量比20世纪70年代已显著减少。北部湾中国海域儒艮的生存不仅受到直接或间接捕捉的威胁,还受到海草床被破坏的威胁。如果它们赖以生存的海草草地消失了,对儒艮本身的所有保护措施都不可能成功。   国外分布:国外不连续地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及亚热带沿   岸和岛屿水域,以及海湾和海峡内的水域,北至琉球群岛,南至澳大利亚中部沿岸,西至非洲东部。   国内分布:南海:广西(防城县竹山港、合浦县对达港)、海南(东方县港门湾、白马井洋浦港、澄迈县东水港),广东省电白县和阳江县在20世纪70年代及台湾省南部在30年代曾有儒艮的记录。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