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狮Eumetopias jubatus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Animalia / 动物界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Deuterostomia / 后口动物总门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Vertebrata / 脊椎动物亚门Gnathostomata / 有颔下门Mammalia / 哺乳纲Theria / 兽亚纲Eutheria / 真兽下纲Laurasiatheria / 劳亚兽总目Carnivora / 食肉目Caniformia / 犬型亚目Arctoidea / 熊型下目Pinnipedimorpha / 鳍足小目Otarioidea / 海狮总科Otariidae / 海狮科Otariinae / 海狮亚科Zalophini / 加州海狮族Eumetopias / 北海狮属Eumetopias jubatus / 北海狮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食肉目>海狮科>北海狮属>北海狮
特性标签
咸水环境
IUCN濒危
中国有分布
简介
  Eumetopias jubatus/北海狮常见的名称还有北太平洋海狮。   暂未整理资料。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Mammalia/哺乳纲动物类的简略描述。   胎生恒温动物,用肺呼吸。能通过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哺乳。   以下摘录自《中国动物志》:   形态描述:形态 北海狮体型大而强壮有力。体型大小呈明显性二型,成年雄性平均体长2.82 m,雌性2.28 m。雄性最大体长3.25 m,体重1120kg,雌性最大体长约2.90 m,体重350kg。头和嘴吻粗大而宽阔,眼和耳廓相对较小。成体的触须可以很长。除成年雄性外,无明显的额部,因此头顶与嘴吻之间无明显分界。在成年雄性,由于矢状脊的   发育形成了界于头顶与嘴吻之间的额部。繁殖期的壮年公兽的颈和肩非常强壮并具长的针毛形成的鬃。前、后鳍肢很长且比一般的海狮类宽。前鳍肢裸露,其顶面局部有黑色短毛。后鳍肢各趾的长度不等,拇趾的长和宽大于第二至第四趾。   成体的体上面淡黄色至红褐色,胸部、腹部和鳍肢黑褐色至黑色。与大多数鳍足类动物不同,当身体潮湿时,北海狮体色变淡而呈灰白色。仔兽出生时体被厚的黑褐色胎毛,在约6月龄时脱换。   头骨的颅部大而圆,眶间部长而较窄,吻突部短。眼眶大,眶上突方形。鼓泡小而扁平,几乎完全由外鼓骨组成。乳突骨发达,与颧突相愈合。两额骨向前插入两鼻骨之间。鼻骨较窄,其前端不显著扩大。第一、第二上门齿具横沟。上颌的后犬齿5枚,第四与第五后犬齿之间有一宽的齿隙,此间隙约等于2枚齿的宽度。   齿式:I 3/2,C 1/1,PC 5/5.   椎式:C7,T15,L5,S3,Cal0~12=57.。   鉴别特征:鉴别特征 体巨大,毛短而硬,雄性具发达的鬃。耳廓相对较短并紧贴在头侧,前鳍肢的顶面局部有黑色短毛。后鳍肢各趾的长度不等,拇趾的长和宽大于第二至第四趾。第四与第五后犬齿之间有一宽的齿隙。   生物学:北海狮从加利福尼亚南部至日本环北太平洋分布,自加利福尼亚北至   白令海,向西沿阿留申群岛至堪察加半岛,再向南至日本北部。在它们的整个分布区,北海狮主要见于海岸至外大陆架之间。但在其分布区的某些区域它们常进入大洋深海。   雌性在3~8龄时性成熟,雄性在3~7龄时性成熟。它们的繁殖是一雄多雌的。雄成体于5月陆续到达群居地。这些雄海狮建立领地,通过行为和叫声保护其领地,把成群的雌海狮保持在它们的周围,到8月末返回海中。仔兽在5月中旬至7月中旬出生,出生时平均体长约1 m,体重约18~22kg。交配在产后11~14天进行。群居地的北海狮聚成数百至1000头以上的大群体。在繁殖季节,北海狮成领域状态聚集,在非繁殖、   季节,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北海狮聚成大群。在繁殖季以外的时期,有些北海狮散布到远处。在千岛群岛标志的幼体,后来在日本横滨(350 km以上)和中国沿岸的黄海(750 km以上)发现。1990年5月和7月分别在连云港市和大洼县捕获的2头北海狮身上烙有印记,前鳍肢系有美国国家海洋哺乳动物实验室的标签。它们是1989年6月俄罗斯和美国研究者在千岛群岛标志放流的。在阿拉斯加科迪亚克标志的幼体,后来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1700 km)发现。在繁殖季节,有幼体的雌性通常在夜晚摄   食,有领域的雄性很少或完全不吃食物;繁殖结束后,它们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摄食。它们大多在接近海岸的大陆架海域摄食,特别是拖网及鲑鱼流刺网等作业点周围,摄食上网的鱼和其他动物。它们食多种鱼和乌贼,尤其偏爱底栖种类,雄北海狮偶然也捕食海豹。少数北海狮有潜水超过250 m的记录,成年雌性夏季最大潜水深度为100~250m,冬季超过250 m。1龄仔冬季的最大潜水深度为328 m。   染色体组2n=36,30条常染色体为中着丝粒染色体和亚中着丝粒染色体,4条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性染色体中X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Y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20世纪70年代停止了对北海狮的商业性捕猎以后,其种群数量没有增加,而是继续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阿拉斯加大部地区和加利福尼亚南部的北海狮种群下降了90%以上。而俄勒冈、不列颠哥伦比亚和阿拉斯加东南部的种群保持稳定并略有增长。在阿留申群岛和阿拉斯加湾下降最为严重,下降的原因尚未查明。1989年调查全世界的北海狮约116 000头,1994年的调查约100 000头。种群数量在20世纪90年代仍在继续下降。在《2000 IUCN 受胁物种红色名录》中,北海狮被列为濒危(EN)等级。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北太平洋。   国内分布:渤海:辽宁(大洼县二界沟),黄海:江苏(连云港、启东县吕四),吕四是北海狮在亚洲大陆沿岸的最南的记录。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