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xyuranus scutellatus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Animalia / 动物界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Deuterostomia / 后口动物总门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Vertebrata / 脊椎动物亚门Gnathostomata / 有颔下门Reptilia / 爬行纲Diapsida / 双孔亚纲Squamata / 有鳞目Serpentes / 蛇亚目Alethinophidia / 真蛇下目Elapidae / 眼镜蛇科Hydrophiinae / 海蛇亚科Oxyuranus / 太攀蛇属Oxyuranus scutellatus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有鳞目>眼镜蛇科>太攀蛇属>Oxyuranus scutellatus
aaa
简介
  Oxyuranus scutellatus没有正式的中文名,常见的名称还有普通太攀蛇、海岸太攀蛇。   暂未整理资料。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Oxyuranus/太攀蛇属动物类的简略描述。   分布于澳洲,陆栖,体长可达三米,属下3种蛇皆为巨毒。   以下摘自《ALA》,由ClaudeAI翻译:   滨太攀蛇(Oxyuranus scutellatus),又称普通太攀蛇,是眼镜蛇科中一种剧毒蛇类。该物种由Wilhelm Peters于1867年描述,原产于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以及新几内亚岛。作为澳大利亚第二长的毒蛇,滨太攀蛇平均体长约2.0米(6.6英尺),最长的个体可达2.9米(9.5英尺)。它的背部呈浅橄榄色或红褐色,腹部较浅。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评估,该蛇被列为无危物种。   滨太攀蛇栖息地范围广泛,从季风林到疏林,也包括人工改造的栖息地,如甘蔗田。它主要捕食和吃食小型哺乳动物,也会机会性捕食鸟类。该物种为卵生。   根据大多数毒理学研究,该物种是世界第三毒的陆地蛇类,仅次于内陆太攀蛇和东部棕蛇。其毒液主要具有神经毒性和凝血功能障碍性。   分类信息:德国博物学家Wilhelm Peters在1867年从昆士兰罗克汉普顿采集的标本中,将沿岸太攀蛇描述为Pseudechis scutellatus。Charles Walter De Vis在1911年从昆士兰北部的沃尔什河/Walsh River描述了Pseudechis wilesmithii。1922年,科学鸟类采集者William McLennan在昆士兰最北部的科恩/Coen附近捕杀了两条蛇。他对这些蛇的体型印象深刻——长达2.76米,于是将蛇皮和头骨送到了悉尼的澳大利亚博物馆。澳大利亚博物学家Roy Kinghorn在1923年建立了太攀蛇属属,并以采集者的名字将一个来自科恩/Coen的标本描述为Oxyuranus maclennani。他注意到腭骨的独特性使得有必要将其作为一个区别于所有其他眼镜蛇科蛇类的新属。1930年,Kinghorn宣布这是世界第二大毒蛇,具有3/4英寸长的毒牙。1933年,澳大利亚动物学家Donald Thomson得出结论,Pseudechis scutellatusOxyuranus maclennani是同一物种;这意味着Peters的种加词具有优先权,而由于该物种具有高度独特性,Kinghorn的属名也得以保留。因此,沿岸太攀蛇成为了Oxyuranus scutellatus。Thomson曾在约克角半岛与当地原住民一起生活多年,原住民讲述了他们非常惧怕的一种巨蛇的故事。      澳大利亚爬行动物学家Ken Slater在1956年根据其独特的体色描述了Oxyuranus scutellatus canni,俗称巴布亚太攀蛇。他以拉佩鲁斯/La Perouse长期的"蛇人"George Cann的名字命名。该亚种分布于新几内亚岛的南部地区。      2005年,德国爬行动物学家Wolfgang Wüster及其同事对线粒体DNA的分析发现,巴布亚亚种和模式亚种在遗传上非常相似;然而,由于它们的体色差异明显且样本有限,Wüster不愿将这些亚种合并为单一分类单元。      Raymond Hoser从米切尔高原/Mitchell Plateau采集的标本中描述了Oxyuranus scutellatus barringeri,但Wüster宣布这是一个nomen nudum(裸名),因为作者没有解释其独特性。Hoser回应说它在DNA和分布上具有独特性,并在2009年以不同的亚种名—Oxyuranus scutellatus andrewwilsoni—发表,报告称它比其他沿岸太攀蛇亚种具有更圆的头部和更粗糙的颈部鳞片,且吻部缺乏较浅的颜色。      Kinghorn在1930年给它起名为"︁巨型棕蛇/giant brown snake"︁,之后Thomson在1933年引入了"taipan"这个名称。它通常被称为沿岸太攀蛇、普通太攀蛇或简称太攀蛇。新几内亚亚种被称为巴布亚太攀蛇。在新几内亚的当地名称包括弗莱河/Fly River附近帕拉马村/Parama village人称之为dirioro,在瓦伊拉拉河/Vailala River附近称为gobari。   描述:海岸太攀蛇   海岸太攀蛇是澳大利亚第二长的毒蛇,仅次于王褐蛇(Pseudechis australis)。这个物种的成体通常在总长(包括尾部)约1.2米(3.9英尺)时达到性成熟。更成熟的个体可以生长到1.5到2.0米(4.9到6.6英尺)之间。其他太攀蛇,包括内陆太攀蛇,也能达到大致相似的体型,但平均体型略小。一个平均2.0米(6.6英尺)总长的样本重约3.0公斤(6.6磅)。根据昆士兰博物馆的记载,海岸太攀蛇记录的最长总长是一个2.9米(9.5英尺)的样本,重6.5公斤(14磅)。虽然极为罕见,但普遍认为存在更大的个体,包括长达3.3米(11英尺)的样本。   Oxyuranus scutellatus有一个又长又窄的头部,具有棱角分明的眉部,面部颜色较浅。身体纤细,体色可变。通常为均匀的浅橄榄色或红褐色,但有些样本可能是深灰色到黑色。体侧颜色较浅,腹部(肚子)通常呈奶白色到淡黄色,经常带有橙色或粉红色斑点。个体会经历季节性的体色变化,冬季变深,夏季变浅。眼睛大而圆,呈浅棕色或榛子色,瞳孔大。   作为一种体型较大的褐色蛇,海岸太攀蛇与东部褐蛇(Pseudonaja textilis)、北部褐蛇(Pseudonaja nuchalis)和王褐蛇相似,但可以通过其较大的头部和窄颈,以及浅色的面部和吻部来区分。其他物种的头部和颈部宽度相同。   鳞片特征   蛇体上鳞片的数量和排列是识别物种的关键要素。颞鳞为2+3(3+4)。背鳞在体中部有21-23列。腹鳞数220-250。肛鳞为单片(未分裂)。尾下鳞数45-80,并且是分裂的。这些鳞片特征有助于将其与王褐蛇区分开来,后者具有分裂的肛鳞和17列背鳞。   分布状况:Oxyuranus scutellatus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评估被列为无危物种,该物种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和新几内亚南部。其分布范围包括西澳大利亚西北部、北领地、横跨约克角半岛,在昆士兰东部向南延伸至新南威尔士北部(最南端到格拉夫顿/Grafton)。然而,沿岸太攀蛇不会出现在冬季最高温度低于20°C(68°F)的地区。第二个亚种(Oxyuranus s. canni)分布于整个新几内亚岛,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境内有较高的种群密度。   沿岸太攀蛇可以在多种不同栖息地中找到,包括温暖、潮湿的温带到热带沿海地区、季风林、湿润和干燥的硬叶林和林地,以及天然和人工草地,包括放牧草场和废弃垃圾场。自1935年引入甘蔗蟾蜍以来,该蛇的数量似乎有所增加。这是由于其他大型毒蛇因食用蟾蜍而中毒减少导致竞争减少,还是由于啮齿类食物供应增加,目前尚不清楚。它已很好地适应了甘蔗田,在田间啮齿动物种群中茁壮成长。在昆士兰最北部的约克角半岛,它通常在开阔林地区域出现。由引入物种Lantana(马樱丹)形成的灌木丛也是其喜好的栖息地。沿岸太攀蛇栖息在废弃的动物洞穴、空心圆木以及植被和落叶堆中。   行为:沿岸太攀蛇主要在日间活动,多在清晨至上午中期活动,但在炎热天气条件下可能转为夜间活动。   根据蛇类饲养员的共识,沿岸太攀蛇倾向于避免对抗,但受到挑衅时会表现出高度的防御性。   繁殖和寿命   繁殖季节在8月至12月之间。沿岸太攀蛇是卵生的,一窝可产7至20枚卵。卵需要60至80天孵化,新孵化的幼蛇体长在30至34厘米(12至13英寸)之间。幼蛇生长迅速,平均每月生长6.7厘米(2.6英寸),一年内可达到1.0米(3.3英尺)长。雄性沿岸太攀蛇在体长达到80厘米时性成熟,大约在16个月大时达到这个长度,而雌性在体长约100厘米时可以繁殖,大约在28个月大时达到。   食性   沿岸太攀蛇的食物主要包括大鼠、小鼠和袋狸,也会机会性捕食各种鸟类。2010年,有人发现一条死亡的沿岸太攀蛇体内有一只甘蔗蟾蜍。目前尚不清楚这条蛇是被蟾蜍毒死,还是抵抗了毒素后被车辆撞死(因为它是在路上被发现的,颈部有创伤)。   在捕猎时,它似乎会利用发达的视力主动搜寻猎物,经常可以看到它略微抬起头部在地面上方移动。一旦发现猎物,蛇会"︁静止/freezes"︁,然后猛冲向前快速咬几口。随后放开猎物让其蹒跚离开。这种策略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蛇被反击受伤的机会,特别是被老鼠伤害,因为老鼠的长门齿和爪子可能造成致命伤害。   沿岸太攀蛇在体型、毒性和捕食行为方面与非洲黑曼巴(Dendroaspis polylepis)非常相似—它们都采用"︁咬后即放/snap and release"︁策略。这种趋同演化被认为是由于它们都适应了捕食哺乳动物:需要较大的体型来捕食大型猎物,剧毒则是为了快速制服猎物,以防猎物伤害捕食者。   毒液:这条标本由巴登(Budden)于1950年捕获,其毒液用于制造了第一种太攀蛇抗毒血清。目前,该标本浸泡在酒精中保存在维多利亚博物馆收藏品中。   滨太攀蛇是澳大利亚最令人畏惧的蛇类之一,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三毒性最强的陆生蛇类,仅次于内陆太攀蛇和东部褐蛇。它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具有医学重要性的蛇类。   1935年,当地卫生部门在昆士兰北部建立了动植物伤害病例登记。到1940年,已记录了一例幸存者(其嗅觉丧失了数月)和两例死亡病例,1944年又增加了三例历史死亡病例。古古依米瑟(Guugu Yimithirr)人乔治·罗森代尔在堆木材时,被蛇穿过靴子和厚袜子咬伤。15-30分钟后他开始出现病症,包括眼睑下垂、恶心和呼吸困难,随后被送往库克镇医院。一位在当地度假的医生用液体和从凯恩斯空运来的虎蛇抗毒血清进行治疗。第二天他被送往凯恩斯医院,19天后出院。他也报告失去了嗅觉。罗森代尔后来成为路德会牧师,于2019年89岁时去世。   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关于该物种危险性的报道在报纸和书籍中愈发频繁,包括一些关于它躲在树上并跳落攻击受害者的夸张故事。澳大利亚自然学家和作家查尔斯·巴雷特报道说,一条太攀蛇追赶一个人长达两小时,最后被砍刀砍死。1947年在北领地发现一条标本后,人们担心它可能会出现在昆士兰人口较多的南部地区。麦凯的捕蛇人拉姆·钱德拉在昆士兰新南威尔士北部进行考察,部分资金来自制糖业。由于对太攀蛇的恐惧,甘蔗种植者开始难以找到工人。为了消除恐慌,昆士兰甘蔗种植者委员会在1956年发表了一篇文章以平息恐慌,埃里克·沃雷尔和大卫·弗莱也指出了这种蛇天生的胆怯性。   1949年和1950年,19岁的捕蛇人凯文·巴登前往昆士兰北部捕捉太攀蛇,以开发抗毒血清。1950年7月27日,他在凯恩斯郊外的垃圾场发现一条正在晒太阳的太攀蛇,通过用脚踩住它,左手抓住蛇颈并让它缠绕在手臂上捕获了它。随后他走到主干道,拦下一辆过往卡车将他送到当地自然学家S.E.斯蒂芬斯的家。到那里后,当他试图调整抓握姿势时,太攀蛇挣脱并咬伤了他的手。尽管如此,他在去医院前还是控制住了这条蛇。当天晚些时候他瘫痪了,尽管使用了呼吸机和大剂量虎蛇抗毒血清,但第二天下午早些时候还是不幸去世。在去世前,巴登要求将这条蛇送到联邦血清实验室,实验室又将其转送给弗莱进行毒液采集。弗莱成功完成了采集,但发现与这条出奇强壮的蛇搏斗十分困难。他们获得了78毫克的白色毒液,这促成了太攀蛇抗毒血清的研发。这条蛇本身成为了一个小名人,当时许多报纸都对它进行了报道。它被送到墨尔本动物园展出,但于1950年9月12日死亡。   太攀蛇抗毒血清于1955年年中开始供应,首次用于治疗10岁的布鲁斯·斯特林格,他在凯恩斯以南的学校被咬伤。   斯莱特不仅描述了巴布亚太攀蛇,还在新几内亚澳大利亚捕获并采集太攀蛇毒液。1957年,在莫尔兹比港西部的贝雷纳/Bereina,斯莱特遇到一对正在交配的太攀蛇并将它们装袋,但在此过程中被雄性咬伤。他设法在左脚踝的静脉中注射了太攀蛇抗毒血清。尽管如此,他还是病倒了,在医院住了10天。斯莱特是巴布亚新几内亚农业部唯一的蛇毒采集者。1959年他辞职后,该部门宣布将为每捕获一条巴布亚太攀蛇支付每英尺8英镑。斯莱特感到担忧,害怕这会鼓励没有技能的人去尝试捕蛇;据报道在这期间有一人因此丧生。   2005年至2015年期间,在澳大利亚已确认的蛇咬伤病例中,滨太攀蛇占4%(31例),但在这一群体中没有记录到死亡病例。在2000年至2016年的验尸回顾性研究中,至少记录了一例此物种造成的死亡,而1981年至1991年间有两例。在新几内亚,雨季期间滨太攀蛇变得更加活跃,尤其是在该岛南部地区,其咬伤占据大多数蛇咬伤病例。   从临床角度看,滨太攀蛇咬伤的毒素作用通常导致神经毒性效应,特征是下行性弛缓性麻痹、眼睑下垂、复视、眼肌麻痹、延髓无力、肋间肌无力和四肢无力。严重病例需要插管。毒素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也很常见,特征是凝血异常和出血。较少见的影响包括肌肉损伤(肌肉毒性),表现为肌酸激酶升高和肌痛(肌肉疼痛),急性肾损伤(严重病例可能需要透析),以及一般的全身症状如恶心和呕吐、多汗和腹痛。白细胞计数通常升高,血小板计数常常降低。咬伤部位通常很少局部反应。   每次采集的平均毒液产量为120毫克,最高记录为400毫克。根据澳大利亚毒素和毒物数据库,该物种的皮下LD50值为0.106毫克/千克,而根据Engelmann和Obst(1981)的数据为0.12毫克/千克。对人类的估计致死剂量为3毫克。其毒液主要含有太攀毒素,这是一种高效神经毒素,以及太攀霉素,后者的LD50为2微克/千克。124微克的太攀霉素可以杀死一个体重62千克的健康成年人。   治疗   早期给药(咬伤后2-6小时内)抗毒血清和呼吸麻痹的插管是治疗的关键,但使用抗毒血清后存在过敏反应的风险。由于神经毒性症状的突触前病理性质,一旦形成可能不可逆。   第一种特异性太攀蛇抗毒血清于1954年研制成功。在此之前,使用虎蛇抗毒血清,但对太攀蛇毒素作用效果不佳。   圈养:David Fleay于1958年开始饲养海岸太攀蛇,他和Charles Tanner (1911-1996)在圈养方面的工作促进了抗蛇毒血清的生产。这种蛇已被证明能够适应圈养环境,但它们生长迅速,需要全年供应食物。   备注:↑ 具有医学重要性的蛇类包括那些具有高度危险性毒液并导致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蛇类,或者是常见的蛇咬伤致伤物种。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