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金乌贼/双喙耳乌贼Sepiola birostrata
aaa
简介 Sepiola birostrata/双喙耳乌贼在国内市场通常被叫作赤金乌贼。
暂未整理资料。
以下为Mollusca/软体动物门动物类的简略描述。
体软,无内骨骼,大多数不分节。Animalia/动物界第二大门,约13万种。
以下摘录自《中国动物志》:
形态描述:形态特征 胴部圆袋形,长宽之比约为10:7;体表具很多色素点斑,其中有一些较大。肉鳍较大,略近圆形,位于胴部两侧中部,状如“两耳”,长度约为胴长的三分之二。无柄腕长度略有差异,腕式一般为3>2>1>4,雄性第3对腕特粗,约为其他腕的3倍,顶部骤然变细,似一鞭状物,顶部吸盘正常,基部吸盘大半退化;腕吸盘2行,角质环不具齿,雄性左侧第1腕茎化,较右侧对应腕粗而短,基部具4、5个小吸盘,前方边缘生有2个弯曲的喙状肉突,前面的一个较大,全腕顶部密生2行突起,其顶端生有小吸盘;触腕穗稍膨突,短小,约为全腕长度的七分之一,吸盘极小,约10余行,细绒状。内壳退化。直肠两侧各具一个颇大的马鞍形腺体发光器。已知成体的最大胴长为22毫米。
胴长0.5-3毫米的稚仔,基本形态近似成体,体表具有一、二十个大小不等的近卵形
或近圆形的色素斑,腹面较背面多。腕式一般为3>4>2>1。
标本测量
头长:6毫米,头宽:9毫米。
胴背长:13毫米,胴腹长:12毫米,胴宽:9毫米。
鳍长:9毫米,鳍宽:7毫米。
腕长:第1对腕11毫米,第2对腕14亳米,第3对腕15毫米,第4对腕10毫米。
触腕长:21毫米,触腕穗长:3毫米。
标本测量 ♀
头长:5毫米,头宽:9毫米。
胴背长:10毫米,胴腹长:8毫米,胴宽:7毫米。
鳍长:6毫米,鳍宽:5毫米。
腕长:第1对腕11毫米,第2对腕10毫米,第3对腕12毫米,第4对腕7毫米。
触腕长:14毫米,触腕穗长:2毫米。
生物学:生物学特性 主要营浅海性底栖生活,常潜伏沙中,也能凭借漏斗的射流作用游行于水中。有短距离的生殖洄游,早春,集群游近沿岸繁殖,张网中常有渔获。在浅海性的头足类中,本种的生态分布比较特殊,在大陆架以外的陆坡区也有采获记录: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调查船“金星”号曾在广东海南岛外海19°00'N,113°30'E的l,100米处采到一个成体;美国调查船“信天翁”号在日本群岛海域采获本种的水深,有5次超过200米,其中最深的一次为550米。奥谷(1973a)记载本种的栖居水深为200-400米。
双喙耳乌贼是底栖生物拖网中最常见的一种头足类,其采捕号数约占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底栖生物拖网中头足采获总号数的百分之十二,其中黄、渤海最多,东海次之,南海只采到3号。稚仔要经历一定时期的浮游生活阶段,然后才下沉海底,营底栖生活。在浮游生物垂直拖网和表层水平拖网中所采获的头足类稚仔,也以本种的生物量最多,我所在东海的一次浮游生物拖网中,就采到胴长0.5-1.0毫米的双喙耳乌贼稚仔14个。
双喙耳乌贼外套腔中的腺体发光器,含有发光分泌物,同时还生活着许多共生的发光细菌,在氧气的作用下,进行细胞外发光,发光力甚强。
国外分布:地理分布 广泛分布于西太平洋,北至萨哈林岛南端,南至海南岛中部,均有采获,但分布中心偏北。
国内分布:在中国近海,从黄、渤海中采到很多,从东、南海中采到很少;在日本群岛海域,也以36°N以北常见。
经济意义:经济意义 在黄、渤海的张网渔获中,有一定数量,早春季节,北方市场上有售鲜品。虽然体型甚小,食用价值不大,但作为鱼类和大型底栖动物的食饵,则有较重要的意义。